学习研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学习研讨
建国以来从基层政协的发展历史看民主政治的进步--邓大泉
发布时间 : 2019-12-13 14:4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民主政治更是有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这种进步在中国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可以得到印证。通过回顾基层政协工作的发展历程来见证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一、基层政协工作的发展彰显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广州市各区的政协组织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成立,当时,政协组织形式称为广州市某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是在各区(县)三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选举产生的,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职能。五十年代中期,各区分别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区协商委员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不再具有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机构职能,但名称不变,继续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召开了各区(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人民政协组织开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政协及各级基层政协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国政协组织恢复活动,广州市各区(县)政协组织也于1979年第二季度先后召开了新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人民政协工作从始翻开新的篇章。恢复活动时,政协机关人员编制少,政协主席也是区委书记兼任;机关办公条件差,工作任务比较单一,主要是组织政协委员学习,配合党委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做团结各界人士的工作;政协委员数量也比较少,活动内容不多,主要是参与社会办学、对台宣传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开拓进取的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民政协事业得到空前大发展,在国家宪法中确立了政协的法律地位,政协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政协的民主功能得到强化,政协的职能得到拓展,政协的组织功能得到健全。这一切,在基层政协也得到体现,区政协组织机构设置规范了,工作范围扩大了,服务对象增加了,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领域拓展了,政协组织的威信提高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成效显著

 

    党委政府从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重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从协商的内容来看,不仅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还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协商的形式来看,不仅在一年一度的政协全会上进行协商,还在政协常委会议以及各种专题会议上进行协商;从协商的机制来看,不仅是党委积极采纳政协组织提出的协商课题,而且定期由党委向政协出题目、交任务。党委政府领导出席政协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同政协委员互动交流,及时批示办理政协会议的协商成果,已形成运行规范有序的常态。

 
    (二)民主监督形式不断丰富,基层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


    基层政协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民主监督形式,不仅在政协的各种会议上对党委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还应聘作为政风监督员、行风评议员、教育督导员、特约监督员参与对政府、司法有关部门工作的直接监督。还对财政、社会治安、民政、卫生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专项民主监督建议书送达政府视同重点提案限期办理回复。基层政协紧贴实际把开展民主监督工作同新闻舆论监督、同反映社情民意有机结合,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人民群众呼声能得到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得到有力维护。


    (三)参政议政领域不断拓展。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参政议政职能从无到有,从单一的参政必参会到运用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提案等多种形式,领域越来越宽泛,内容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明显。从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评头品足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直接参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评价,对城市发展重点项目的论证,都有政协委员发出的声音;从对食品药品、教育、卫生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的监督到对外来务工人员维权难城市住房拆迁难课题的破解,都有政协委员参与的身影。建国60年来基层政协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基层政协并非装饰门面的花瓶,而是在基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机构。基层政协委员绝非可有可无的虚衔,而是代表各界群众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鼓与呼的中坚力量。基层政协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日渐显现。可以说,没有我国社会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就没有今天基层政协组织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充分发挥基层政协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更大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积极探索,已经走出了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当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推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基层政协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


    (一)发挥基层政协组织优势,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重要平台


    公民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或者公民组成的一个团体,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者集体的意愿,来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政治规则、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政治行为。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是公民实现对公共权力有效制约的基本条件,是公民保护和增进公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充分表明党中央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强决心。基层政协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重要平台。首先,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通过调整和优化界别设置和完善委员协商产生程序,把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人物汇集到政协组织中来,提高政协组织的广泛代表性和极大包容性。二是通过加强对政协委员的培训,使政协委员增强界别意识,加强同所代表的界别群众联系,及时反映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三是通过完善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工作机制,为政协委员开展视察、调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创造有利条件,为社会各界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搭建平台。一是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政协性质、地位、作用的宣传,使社会各界群众通过对政协组织的认识来了解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二是政协召开的政协全会、政协常委会议及其他专题协商会议,可通过自荐报名,界别、社区推荐等形式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旁听。三是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提案线索,网上公布提案办理情况以及其他信息公开举措,为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创造条件。

 
    (二)发挥基层政协网络优势,为广大群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畅通渠道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条件。目前,社会各界群众有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但由于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缺乏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全面了解,无法有效行使民主权利。基层政协可以充分发挥同社会各界群众密切联系的网络优势,畅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社会各界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有效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政协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效形式应当进一步完善,发挥其应有效应。一是界别委员小组吸纳界别群众参加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实行委员同界别群众的互动交流。二是开展政协主席同界别委员约谈日活动,集中听取界别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政协领导邀请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到街道直接听取企业、社区和市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现场答复或处理问题。四是邀请民主党派成员列席政协专题协商会议就他们关心的问题了解委员的见解和政府部门的情况通报。五是组织政协委员到单位或居住所在地社区同市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情况,了解社情民意。六是在社区设立政协委员信箱、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或开通政协网站来收集市民的情况反映。七是政协组织的专项视察和专题调研,邀请相关的民主党派代表参加。八是建立市民通过网站评议提案办理情况,等等。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权利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制度保障,而且需要提高自身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基层政协发挥组织和网络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实现民主权利提供丰富多采的活动载体,不仅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的工作高效运行,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程度和水平的渐进有序的历史过程。建国60年来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推进了基层政协事业的大发展。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层政协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程应当而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坚冰已经破除,航道已经开通。作为在基层政协工作的政协工作者,回顾建国60年的历史,展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景,我们充满信心。只要我们认清人民政协自身特色,把握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就能够为促进民主政治的更大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