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学习研讨
广开途径 反映社情民意--戴丽萍
发布时间 : 2008-04-02 17:10
 
 
  戴丽萍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体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增加,及时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对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当前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仍存在广度不够的问题。有些政协委员满足于一年参加一次全会,全会上交一、两分提案就万事大吉;有些政协委员全会过后,基本上不会再去主动关心、收集社情民意撰写提案递交。因此,社会上不少热点难点问题、群众中的意见建议都得不到政协委员的关注、收集与报送反映。
要广开途径,及时快速准确深入地反映社情民意,就要树立正确理念,采取多种多样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
要做到求真实、重质量与快速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着眼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充分反映需要政府部门切实解决的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急事急报,必要时跟踪连续报。
要抓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着眼于大局、大事,掌握好中心工作的节律,力求从新的角度观摩、分析事物,针对不同时期党委对信息需求的重点,组织报送党委需要了解的、对路适用的信息,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着眼于群众热切盼望得到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着重反映其他渠道不易掌握、不易反映、难以得到的社会情况和群众意见,避免一般化。
要加强调研,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应深入基层,通过调研视察,掌握第一手素材,在力求真实的基础上,对信息有所综合和提炼,善于从纷繁复杂、大量的信息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误导,以向党政机关反映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要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探索反映社情民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门收集社情民意的网站、论坛、BBS,由专人管理,政协干部、委员定期或轮流回答群众疑问、了解群众呼声,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可以直接与政协、政协委员对话的平台,及时、便捷地了解社会情况和民生动向。二是成立政协信息员队伍,建立工作制度,形成固定的信息收集、反映渠道。成立由政协机关、专委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政协各专业组推荐的委员以及各单位退居二线的非领导干部组成的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员队伍,对信息员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提高获取社情民意的质量,扩大民情民声收集范围,建立优秀民意信息奖励制度,提高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的职能,加强和完善政协与党委和政府就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和政治决策事宜进行政治协商的机制,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政治组织的诉求更好地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决策和施政过程中。四是建立“委员走访单位”制度,政协委员每年根据实际选定专题,有计划地与有关单位、有关行业部门、有关系统定期召开座谈会、约谈会,倾听情况通报和困难、问题的倾诉,探讨解决办法,委员将其整理上报政协,政协再上报政府有关部门,达到为单位、行业排忧解难的目的。
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政协只有积极主动地反映社情民意,提高反映问题质量,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能使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更加切实,民主监督更加到位,参政议政才更有成效,才能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二OO七年十月十九日
 
分享: